腭裂语音的产生机制和特点
唇腭裂是一种最为常见的先天性疾病,在口腔外科和整形外科临床治疗中亦较为常见。唇腭裂的发病率在全球范围内相对较高,其在挪威、芬兰和日本的发病率分别达到了2.08‰、2.16‰和2.00‰,即便在医学较为发达的美国也达到了1.66‰。在我国,唇腭裂的发病率仅次于先天性椎管疾病。据相关资料显示,我国每年的唇腭裂新生儿约25000名。外科手术一直是治疗唇腭裂最主要的方法,但初期腭裂修复术后仍有20%~30%的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腭咽闭合不全和代偿性发音习惯,导致腭裂病理性语音。如今,如何有效地提高腭裂术后患者语音清晰度被认为是腭裂治疗中的重要一环。本文就腭裂语音的产生机制及特点进行概述。
1腭裂语音的产生机制
呼气是语音产生的源头,气流会使得声带发生震动,这样就会产生声音。声音的形成是由动力系统、振动系统、共鸣系统协同作用的结果。共鸣系统由上颌牙、硬腭、鼻腔、唇、软腭及下颌骨等器官构成。在发不同音节时,可动调音结构发生位置变化,改变了声道的共鸣特征。声音在通过口腔之后,口腔中的器官能够调节发音气流,发出清晰的语音。正常情况下,辅音及鼻化元音与其他音节的发生之间存在一定的区别。其他音节在发音时,软腭会随着不断地变化,变成紧张或者抬高的状态,其中后1/3部分向咽后壁、咽侧壁靠拢,加上咽上缩肌状态的变化,使得腭咽变成闭合的状态,导致口腔或者鼻腔通道隔绝,这样就使口腔内部的压力上升,从而发出我们生活中听到的正常声音。
腭裂患儿由于先天的腭部裂隙使口鼻腔相通,在发音时不能形成完全的口鼻腔分割状态,这就使患儿的口腔内没有足够的压力,导致患儿发声过程中共鸣以及气流的方向发生变化,影响了发音共鸣腔的形状和发音活动中气流的走向,改变了正常声道的共鸣特性及传输特性,并伴有舌、咽、声门发音器官的代偿性发声位置异常,出现异常发音,如:非鼻音性元音的发音过程中,会出现一种较高的或者是空的鼻音,同时,多余的气流会溢出而出现鼻漏气的现象,进而会产生神经肌肉运动的异常而形成"腭裂语音"。
2腭裂患者的语音特点
2.1复杂且不稳定语音发育的过程非常复杂,每个音产生的稳定时期也不尽相同。有的很快就能够稳定,有的则需要耗费一定的时间才可以达到稳定状态。所谓发育性错误,也就是发音错误,这一错误通常产生于语音稳定之前。一般来说,正常儿童的语言发育会比腭裂患儿要早,且腭裂患儿除了会产生正常儿童发育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还会产生更为复杂难懂的语音。
2.2特征典型腭裂患儿由于在构音方面存在错误,尤其是对高位元音(i)发音时,可以明显发现鼻音较高。在对(a)发音时,大概50%左右的正常人有生理性腭咽闭合不全,而发(i)时只有约7%的人会有生理性腭咽闭合不全[5]的情况发生。这是由于(i)属于高元音,在咽闭合方面有着很高的要求,这一发音也属于前元音,在对腭裂患儿会发生的舌位后缩的情况[6]会有着直接的反应。因此,(i)常被作为相关研究的被检音。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腭裂语音的分类及原因